在清末民国时期,“洋”字几乎成为许多进口商品的代名词。这个时代的许多人回忆,很多老物件的名字中都带有“洋”字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生产力低下、技术落后,几乎一切日常用品都依赖进口,因此“洋”字成了进口商品的象征。“洋”在中文里原本只是表示外国的意思,它是一个中性词金牛速配,但许多人却赋予了它褒义色彩。从洋柿子到洋油、洋布、洋针,无一不体现着那个时代中国的工业和科技的滞后,很多商品、工具和生活用品都得从外国进口,“洋”字也因此随之而来。
在1949年之前,中国的生活用品大多是外国货。那时中国的主要产品仍然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,带“洋”字的几乎都是进口物品,因为当时国内根本生产不了像肥皂、火柴这些简单的日用物品,甚至连铅笔也是到了1958年才开始自主生产的。记忆中,只有像“洋火”、“洋灰”、“洋白菜”等才带“洋”字,而其他的则都是上一代人的口音和习惯。那时的肥皂有个本地俗称叫“臭胰子”,香皂则被称作“香胰子”,而洋葱被叫作“葱头”。
展开剩余86%1. 水泥 被叫做“洋灰”,在南方粤语中,水泥甚至有一个地方性称呼“红毛泥”。如今,尽管名字变了,但仍有些地方会继续称水泥为“洋灰”。
2. 洋条 其实是指粗铁丝,小时候我们称这种铁丝为“洋条”,穿得好一点也叫“洋气”。
3. 洋油灯 是过去家庭必备的照明工具,使用的煤油被叫作“洋油”,当时的价格是0.36元一斤,而且按量计价。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,记得煤油每斤三毛六的价格应该是一种共识。如今,煤油早已绝迹,不再有商家售卖。
4. 洋烟 指的是香烟,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经典品牌,如中华、牡丹、群英等。那时,一盒葡萄烟大概是0.24元,而迎春烟则是0.28元。这些烟草的味道浓烈、自然,而如今再也难以找到那种味道了。即使人参烟那种纯天然的香气早已消失,依然是很多人心中的经典记忆。
5. 洋锡皮,在我们这里,白铁皮做的桶被称作“洋锡桶”,至今一些老年人仍然习惯这么叫水桶。
6. 洋山芋,南方人称土豆为“洋山芋”,而在北方它被叫做“土豆”,这也是当时从西方引入的食品。
7. 洋面盆金牛速配,过去除了传统的铜盆、木盆外,进口的金属铝制脸盆也被叫做“洋面盆”,这种叫法大多流行于农村地区,尽管从50年代开始这些盆子就已成为国产产品。
8. 洋姜,在我们这儿被叫做“鬼子姜”,这种植物需种上一年,才能收获好几年。唯一的用法是将其泡入泡菜坛里,与泡菜一起食用。
9. 洋柿子,西红柿在我们家乡一直叫做“洋柿子”,直到今天还在这么叫。西红柿原本来自美洲,名字最初叫“狼桃”,因其鲜艳的颜色,人们一度不敢食用,直到有敢于尝试的人发现它的美味,香甜可口,西红柿才被传入中国。
10. 洋茄子,小时候,我们把气球称作“洋茄子”,而且这一称呼逐渐演变成了骂人的话。如果有人太过自夸或炫耀,别人便会说:“你个洋茄子”。
11. 洋机子,指的是缝纫机。记得小时候,我的衣服都是我爸用洋机做的。那时缝纫机作为家庭必备的物品,尤其是在70年代,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台。婚礼上,缝纫机也是必不可少的三转一响之一。
12. 洋伞,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晴雨伞。曾记得一句诗,“远远地见你在夕阳下,打着一把细花洋伞”,那个时候的洋伞常被视为时尚和高贵的象征。
13. 洋火,也就是曾经的火柴,那时候火柴一盒才两分钱。在我们东北,这些火柴被叫作“取灯”。然而,如今火柴早已几乎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。
14. 洋马儿,我们这里曾把自行车称作“洋马儿”。当时流行的二八大杠,许多人记得的是“大国防牌”的自行车。而在七八十年代,关于自行车有许多顺口溜:“凤凰利,永久耐,飞鸽自行车骑不坏”。自行车在那个时代是年轻人标配的交通工具,特别是在约会时,骑着飞鸽自行车显得尤为帅气。
15. 洋蜡,即现在的蜡烛。记得小时候,每当风雨交加时,家里就会停电,这时我们便用上了准备好的“洋蜡”。那时家里人围坐在烛光下,聊天、玩耍,虽然简陋,却充满了温暖和欢声笑语。
16. 洋钉,这种简单的铁钉,我们当时都称之为“洋钉”。那个时代,连最简单的物品都要进口,反映了当时工业水平的落后。
17. 洋撮子,是我们过去用来扫地的铁撮子。那时候,道路两旁的排水沟被称作“洋沟”。
18. 洋匣子,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收音机。它是当时“三转一响”中必不可少的“响”之一,那个年代拥有一台收音机无疑是一种奢侈品。
19. 洋袜子,也就是过去对袜子的老式称呼。80年代,曾流行一句顺口溜:“钢蹬皮鞋洋袜子,走路像个贼娃子”。
20. 洋井,也就是农村用来压水的水井,尤其在70至80年代,这种水井几乎是每个乡村的标志性物件。
21. 洋胰子,即香皂或肥皂,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,“洋胰子”是对香皂的俗称。而二战时期,德国人甚至用战俘的尸骨做肥皂,这个悲惨的历史至今令人触目惊心。
那时的我年幼,只知道每天用“洋火”生火,穿着“洋布”的衣服,点着“洋油”灯。小时候,一些小玩具被称作“洋线轱辘”,出丑时则叫做“出洋相”。即使如今这些带“洋”字的物件早已成为过去,我仍然怀念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,然而有一件事成了我今生最大的遗憾——从未见过“洋妞”。这些名字,都是那个时代我们共同的记忆。
发布于:天津市维嘉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