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本财配资,我是小步。
楚河汉界系列第四期已经呈上,我主页上的视频和图文合集都有,欢迎大家随时查阅~
说到中国历史上最顶尖的皇帝,秦始皇、汉武帝、唐太宗、宋太祖,这几位都是公认的一流皇帝,当然还有明太祖和康熙等极少数几位。
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,这些帝王的成就都是有充分说服力的。
在他们之中,秦始皇是最早的,但他的地位并非最高,甚至在后世评价中,褒贬不一。
那秦始皇的排名为何落后呢?
原因很简单:他做的事情实在太多,包袱也太重。
事实上,这其中有一半责任得归结于商鞅。
商鞅变法不仅让秦国富强起来,也把秦国打造成为一辆轰轰烈烈的战争机器。
他通过赏罚分明的爵位体系,点燃了秦人对外扩张的热情。士兵通过攻占土地换取爵位和奖励,成为体系运转的燃料。
而这套体系的核心,是必须不断有新的土地加入,才能维持这辆“战车”持续前进。
展开剩余91%在战国时期,这个模式行得通,因为秦国可以源源不断地向东方六国发动攻势,获得新土地,补充燃料。
但是,商鞅在设计这套“耕战”体系时,没有给这辆战车设计刹车。
要是有一天,再也没地可扩张了,怎么办?
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记载:秦国的疆域东至大海和朝鲜,西至临洮和羌中,南达北向户,北靠黄河作防线,直到阴山和辽东。
这个问题在商鞅变法后一百多年就暴露出来了。
六国尽灭,天下一统。
秦始皇花了十年时间平定六国,将当时所有文明核心区域纳入版图。
东边已经抵达东海岸,除非他要横渡太平洋去发现美洲;
南边跨过长江流域,临近岭南的未开发原始丛林;
西边达到陇西,再往西需穿越河西走廊,进军西域;
北边直抵阴山,这是农业文明的天然界限,之后是茫茫草原。
显而易见,能耕种的肥沃土地已经占满,再无新地可扩展。
商鞅的体系面临瓶颈,必须转型。
秦帝国也不得不停下扩张的脚步,慢慢消化这些新领土。
而能做出转变的人,非秦始皇莫属。
他本应想办法让这辆没有刹车的战车缓缓停下。
如果说,秦始皇在扫平六国后,能休养生息,让时间和仁政慢慢抚平六国百姓的怨恨;
如果他能调整经济结构,减轻“重农抑商”的负担,让货币广泛流通,推动经济复苏;
如果他没有发起数十万大军南征百越、北逐胡人;
如果他没有动用大量徭役修筑长城、驰道、阿房宫;
如果他没有频繁巡游天下,耗费大量资源;
如果以上都是真的,
即便秦始皇之后什么也不做,仅靠“车同轨”“书同文”“统一度量衡”这些措施,他依然会稳坐古代皇帝排行榜第一名,无人质疑。
但历史没有假设本财配资。
秦始皇这位本应让帝国减速的关键人物,非但没有停下脚步,反而加快了帝国机器的速度。
来看他到底忙些什么。
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统一六国,建立空前绝后的秦帝国。
这一年,他定下帝号,设立三公九卿,实行郡县制,推行车同轨、书同文、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制度……一系列奠基帝国的措施接连出台。
此时的秦帝国犹如一锅浓汤,需要慢火细炖,逐步融合。
但秦始皇偏偏不这样做。
从公元前220年起,秦朝开始大兴土木,忙得不可开交。
什么是驰道?
就是供马车高速通行的宽阔大道,可以看作古代的高速公路。
既然车轨统一,道路当然也得统一标准。
秦始皇以咸阳为中心,向四面八方修筑了多条“帝国主动脉”——驰道。
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记载当年赐爵升级,同时修建驰道。
有通往巴蜀的秦栈道,连接山西的临晋道,贯穿函谷关的东方道,还有通向南方的武关道。
这些驰道像庞大的根系,将秦国的东南西北牢牢连接起来,不再割裂。
秦始皇修建驰道,主观目的有两个:一是加快军事部署,巩固统治;二是方便他本人巡游天下。
但这两个目的其实对百姓帮助不大,也没直接利好。
不过从客观效果看,驰道确实促进了东西南北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。
试想,没有这些路,像黄药师这种人物想去远方的华山论剑,得翻山越岭好几年。
修路永远是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的大事。
但问题是,这么长的路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呢?
粗略估算,这些驰道加起来约有七千公里,差不多和万里长城长度相当。
虽然不是全部都是新路,有些路基原本存在,但秦始皇的标准极高。
驰道绝不是简单平整的土路,他要的是双向八车道。
根据《汉书》记载,秦朝驰道在宽阔地带,宽度可达六七十米,道路两侧每隔7米种树,路面用金属锥夯实,方便马车奔驰。
甚至考古发现,有些路段铺设了类似轨道的木轨道,马车轮子就在轨道上运行。
这堪称古代版的轨道交通,科幻感十足。
不论真伪,这样的建设工程量巨大,不可小觑。
修建这些驰道耗费了多少年?史书未详。
但我们可以从秦始皇出巡的时间推断。
公元前219年,他东巡泰山,看日出。
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记载二十八年(即公元前219年)他开始东行,登泰山立石封禅。
这说明从咸阳到泰山的驰道已经基本完工本财配资。
如此惊人的速度,背后付出的劳动力和物资难以想象。
其他方向的驰道估计也在四五年内完成。
这只是其中一项工程,还有更多。
同年公元前219年,秦始皇派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。
春秋战国时期,楚国是南方的最强国,但它的“南”只是到长江流域一带。
再往南就是茂密的原始丛林。
居住在那里的人统称为“百越”。
那么问题来了,既然是未开发的荒地,秦始皇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攻打?
答案如前所述,秦帝国这辆战车必须不断扩张,否则体系无法维系。
停止扩张,士兵就无法通过战功获得土地和爵位,按商鞅制度,几代后他们将一贫如洗,帝国根基动摇。
所以秦始皇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。
但问题又来了:市中心地价和郊区能一样吗?
中原的肥沃土地人人向往,但岭南原始丛林又有何价值?
土地在那里,人必须跟着去,北方的秦人有几个人愿意搬到南方湿热的丛林中去?
对普通士兵来说,这样的奖励毫无吸引力。
这些问题,商鞅和秦始皇都无法解答。
但兵已动,秦始皇只能硬着头皮前行。
《淮南子》记载,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出击:
一军驻守镡城,一军守九疑山,一军驻番禺,一军守南野边界,一军驻余干水边。
这五十万人被分成东、中、西三路,分别进攻现在的浙江、福建、广东和广西地区。
从兵力和地理看,这些士兵多半是王翦当年灭楚主力,加上一些楚地兵员。
也就是说,大多数士卒是来自秦国北方的汉族男子。
茂密的原始丛林,没有路,全靠士兵开山辟路,搭桥过水。
恶劣的环境带来水土不服、毒蛇毒虫、瘟疫,南征简直就是一场人间炼狱。
而且五十万大军只是前线兵力,后方的粮草运输和后勤保障人数远超百万。
这场南征持续了多年,从公元前219年打到前214年。
为什么定在前214年?因为这年发生了两件大事:
一是主将屠睢战死;
二是灵渠完工。
关于灵渠,秦始皇为解决丛林陆路运输难题,早早下令开凿。
灵渠连通湘江和漓江,实际上连接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。
这意味着后勤物资可以沿水路运输,大大降低运输难度和成本。
后勤难题一解决,秦始皇又调兵遣将。
当年五十万大军,经过多年战斗,仅剩二十万。
他任命任嚣和赵佗为主副将,又增派十万援军。
兄弟们,继续战斗!加油!
有了稳定的粮草供给,岭南终于攻克,秦始皇设立桂林、象郡和南海三郡。
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为桂林、象郡、南海,以适遣戍。”
但后续发展不在秦始皇掌控之中。
任嚣和赵佗率军驻守岭南,再未返回中原。
当秦末烽火再起时,这支南征军未曾一兵一卒返援,反而赵佗阻断了岭南与中原的联系,脱离秦朝控制。
这不仅仅是赵佗的野心,背后是整支军队的集体选择。
为什么?
他们大多数是关中老秦人,理应最忠诚于秦帝国。
但他们却无法回去。
从公元前224年随王翦攻楚起,他们就在岭南驻扎。
秦始皇虽统一岭南设立郡县,却没有让他们撤回。
数十万人就这样被困在偏远荒凉的南端,孤立无援。
他们等待的,是始皇的召回令;
等待的,是回家的希望。
可惜只迎来了始皇驾崩的消息,和大泽乡的农民起义,六国旧地再次风起云涌。
始皇啊,
我们是您的士兵,您的意志是我们的使命,
但多少年了,您是否忘了我们?
我们是否注定永远无法回家?
我们亲手打下的大秦帝国,怎么就变成了这般模样?
可惜,秦始皇已听不到士兵们心碎的呼喊。
他的野心,是将天下所有土地尽纳麾下,
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
为此,不惜一切代价。
那柄象征威严的太阿剑,缓缓出鞘,冰冷的剑锋指向北方。
更大规模的征战和建设即将展开。
敬请期待下集。
我是小步,大家也可以叫我“历史步行街”。
楚河汉界系列第四期到此结束。
喜欢的话本财配资,记得转发、评论和点赞哦~
发布于:天津市维嘉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